資訊中心
INFORMATION CENTER
|
10個案例深度解析,探索有效盤活閑置資產資源方法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是新時代推動共同富裕實現的關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避免農民發生兩極分化、逐步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組織保障。但是,相當長時期以來,由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分”遠大于“統”,導致當前留存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資源資產不足,遏制了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進一步盤活利用農村資源資產,激發農村各類要素潛能和主體活力,多措并舉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勁動力,是破解鄉村發展尤其是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瓶頸的重要選擇。 各地都在以推進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契機,著力促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健康發展,大膽實踐探索和制度創新,努力探求盤活鄉村閑置資源新路徑,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做法各異,基本思路是把握資源特性,發揮稟賦優勢,推進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增進農民福祉。 盤活資產的前提,當然是要摸清家底,分類梳理閑置資源。首先要全面清查登記,對村集體閑置的土地、房屋(如舊校舍、老村委會、廢棄廠房)、農業設施(大棚、倉庫)、自然景觀(山林、池塘)、文化資源(古建筑、非遺技藝)等建立臺賬,明確產權歸屬。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等技術輔助資源測繪。接著,對資產進行分類評估價值,其中經營性資產可直接產生收益的(如商鋪、廠房),評估租金或合作開發潛力;公益性資產例如廢棄學校,可改造為養老中心、文化禮堂等;資源性資產如荒山、荒地,可規劃種植經濟林或發展光伏項目。 盤活資產的關鍵環節,要因地制宜實施盤活計劃,開辟多元發展的"黃金賽道"。本文匯總十余優秀資產盤活案例,詳細解析具體盤活步驟,以期為各地資產盤活有參考。 ❙ 陜西省扶風縣 “3+1”模式盤活閑置資產 如何讓閑置資產轉為鄉村振興的“加速器”?扶風縣法門鎮探索的“3+1”盤活模式給出了答案。通過“資源整合、技術升級、市場拓展三輪驅動+利益共享機制”模式,將莊白村閑置的食用菌大棚和加工車間轉化為高附加值羊肚菌產業鏈,實現了“資源變資產、低效轉高效”,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的創新樣本。 資源整合。精準活化資產,夯實產業根基。農村資源資產是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基礎。法門鎮以摸清“家底”為突破口,為產業發展搭建硬件基礎。資產清查建機制,摸清盤活底數。鎮村對閑置資產開展全覆蓋清查,建立以包含大棚、廠房、加工設備等為核心資產的數據清冊,并量化資產的盤活潛力。多方聯動聚合力,形成發展閉環。推行“政府引導、企業主體、村集體搭臺、農戶參與”模式,構建“租金+保底分紅+務工收入”利益聯結機制。通過“政府招商+村企合作”,對法門鎮莊白村2020年建成的富硒食用菌深加工車間建設項目(低效閑置)引入陜西惟精和融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投入500萬元資金改造生產線,配套原料攪拌、滅菌、烘干設備10余臺,使莊白村閑置大棚煥新為標準化生產區,閑置資產利用率達到100%。村集體通過出租資產年增收8萬元,農戶每畝地獲800元租金,并能在后期菌種分揀、種植、管理等崗位上日賺110元,實現了閑置資產盤活、企業盈利、村集體經濟壯大、帶動群眾就業增收互利共贏。通過資源整合,莊白村讓閑置的資產重新“轉”起來,為后續產業升級奠定了基礎。 技術升級。自主研發破瓶頸,賦能產業升級。資源整合解決“有無”問題,但突破產業瓶頸還需技術“硬支撐”,該企業以技術攻堅重塑生產效能。技術攻堅補短板,打造核心競爭力。與四川農業大學深度合作,成功培育出耐高、低溫的“關中1號”“關中2號”羊肚菌菌種。該菌種在關中地區實現畝產750公斤,較普通品種增產80%,并突破“高溫爛菌、低溫不出菇”的限制,畝均產值增至2.8萬元。智能化管理提效率,提升生產效能。生產線引入現代化技術,實現滅菌、培養等環節的精準控制,培育周期縮短13天。通過“產品質量+綠色認證”提升市場認可度,產品單價較普通羊肚菌高15元/公斤。 市場拓展。雙線聯動開新局,提升品牌溢價。有了好產品,更要打開“走出去”的通道,法門鎮以市場創新為支點,撬動品牌價值的提升。線上線下雙驅動,拓寬銷售渠道。目前正籌備在線上開設電商平臺,開展直播帶貨;線下通過農業展會對接成都、福建等地商超和批發商,共簽訂200噸年度訂單,產品均價上浮9%,實現“本地出省、高端議價”。品牌化路徑延伸,打造產業IP,積極申請“法門菌珍”商標,開發禮品裝、凍干產品,形成“高端禮品+餐飲直供+電商零售”矩陣。2024年企業產值達800萬元,品牌溢價效應初顯,從“賣產品”到“賣品牌”、從“種得好”到“賣得俏”,產業鏈條在市場端完成了價值躍升。 利益共享。多方受益可持續,激發內生動力。產業振興不僅僅是增產增收,而是要讓各方共享紅利,法門鎮以利益共享機制凝聚長效發展合力。多維增收促富裕,激活“全民參與”。農戶通過“土地租金+務工薪金+利潤分紅”獲得多重收益,豐產年份可增收2萬元;村集體通過資產出租和品牌收益,年收入突破50萬元,反哺村內公共服務。技能提升強內功,培育發展梯隊。聯合企業開展技術培訓80人次,孵化10余名技術骨干,農戶工資提升20%,實現“種菌人”向“技術員”轉型,形成“技能傳承+持續增收”的良性循環。從“分散獲利”到“共贏共生”,真正激活了村民參與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 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 盤活閑置資源、改造升級市場、拓寬銷售渠道 浦口區星甸街道高廟村位于南京市浦口區西北的蘇皖兩省交界處,地理位置偏遠,村內大量房屋資產長期閑置,缺乏產業支撐,無特色農產品優勢,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嚴重制約了經濟發展,影響了村民增收。2024年,在南京市委社會工作部推動下,南京市菜籃子工程促進會與高廟村開展結對共建,通過盤活閑置資源、改造升級市場、拓寬銷售渠道等方式,助力高廟村實現集體經濟壯大和鄉村振興。同時,深入挖掘街道各項資源,努力帶動周邊村社共同發展。 盤活閑置資產,引入專業管理。南京市菜籃子工程促進會與高廟村合作,梳理轄區閑置資產,重點聚焦石橋農貿市場。借助南京市菜籃子工程促進會的行業資源優勢,成功招引南京市菜籃子工程促進會會員單位——南京閱城農貿市場管理有限公司繁昌區分公司高質量運營團隊入駐,負責農貿市場的日常管理,不斷提升運營秩序和效率。 改造升級市場,提供優質服務。經過多方商討,已正式啟動農貿市場出新改造升級,預計一期工程投入500萬元,二期工程投入200萬元。改造完成后,石橋農貿市場將煥然一新,為石橋居民提供更優質的生活服務,提升幸福感和滿意度。 對接資源平臺,拓寬銷售渠道。為破解農產品銷售難題,南京市菜籃子工程促進會積極協調資源,搭建展銷平臺。組織農場主前往市區參加線下展銷活動,有效提升農產品市場知名度,實現銷售收入超3萬元。后期將繼續拓寬渠道,助力羊肚菌等農產品銷售,推動凍庫、土地等租賃。 深挖街社資源,助力共同發展。南京市菜籃子工程促進會帶領會員單位先后5次實地走訪,會同街道共同梳理匯總閑置資產盤活利用、到期土地再次流轉招租、新建蔬菜陽光溫室以及在建冷鏈倉儲中心和農產品物流分揀中心農業項目招租、初級農副產品產銷對接、閑置勞動力轉化等5大類助力方向。專門制定下發相關文件,匯聚286家會員單位力量,共同助農破解發展難題。 ❙ 云南省昭通市 鞏固一批、升級一批、盤活一批、另起爐灶一批 近年來,云南省昭通市對2013年以來全市各級使用財政涉農整合資金、扶貧資金、銜接鄉村振興資金等投入形成的經營性資產開展全面清理、確權、盤活工作。按照“鞏固一批、升級一批、盤活一批、另起爐灶一批”的思路,對已完成確權、移交的扶貧和銜接鄉村振興經營性資產,分類盤活,一體推進,有效防范化解資產管理風險,切實發揮資產效益,促進脫貧人員持續增收。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盤活閑置經營性資產13.6億元。 ❙ 威信縣——轉產盤活 通過轉產經營方式、改變設施用途、替換經營業態和種植養殖品種等方式,尋找新的產業收益增長點,實現資產項目盤活。威信縣羅布鎮2018年利用東西部協作資金投資建成1個年出欄2000頭的生豬規模養殖場,后因多種原因被閑置。2023年9月,羅布鎮依托生豬規模養殖場原有廠房、設施設備,轉型建設新產業基地,招商引進水產養殖企業,與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發展南美白對蝦養殖,建立“企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企業收益分紅占比80%,負責技改投入、基地建設、生產運營等。村集體收益包括固定年租金6萬元+20%收益分紅,20年協議期滿后將無償收回資產。鼓勵引導群眾加入,通過提供勞務、股金收益、參與養殖等實現增收。羅布鎮組建工作專班,做群眾思想工作,為企業在進場道路建設、養殖場環境治理、用水用電保障等要素方面提供全程服務,指導幫助企業車間建設,并于2024年1月投入試運營。首批投放在養殖基地的蝦苗成活率達到了90%以上,年產量達150噸左右,年產值達1200萬元左右,村集體年收益可突破100萬元。 ❙ 威信縣——租賃盤活 通過將場地、產業設施設備等進行轉租給其他有意愿、有實力的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大戶等,收取租金收益,實現資產項目盤活。如,威信縣共建有82個生豬代養場,近年來由于受市場行情的影響,養殖企業虧損嚴重,信心受挫,2021年以來合計有39個代養場閑置。2023年,威信縣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和出臺一系列幫扶獎補政策,39個閑置的代養場分別同云南御咖牧業、納溪濕氏、威信豬豬俠、威信小飛俠、鑫好牧業等企業簽訂租賃協議,年租金在16萬元~20萬元之間不等,有效盤活了閑置資產,切實增加了村集體和農戶的收入。 ❙ 鹽津縣--招商引資盤 通過招商引資,將扶貧項目資產以資產入股、托管等方式投入其他經營主體或引入企業入駐經營,實現資產項目盤活。如,鹽津縣中和鎮竹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始建于2011年,建成以來先后引進多家企業入駐,但都因經營不善導致資產閑置。2023年以來,中和鎮依托豐富的竹筍及其他原材料資源,引進企業3家,企業對園區內閑置、廢棄廠房全部修繕加固提質,完善企業生產所需設施;對園區周邊約80畝閑置土地進行盤活,用于建設冷鏈庫、污水處理廠。再引進企業,通過土地流轉、生產托管、吸納就業、訂單收購、收益分紅5個方面,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形成產業集群。目前,企業年均所需竹筍產品1.4萬噸、小葉芥菜、生姜、辣椒等蔬菜類產品1.4萬噸、七彩花生3000噸、蘿卜及其他農產品7000噸,企業所需農產品由當地農戶種植供給。已投產企業給當地農戶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把安置點281戶1163人拉入產業鏈,每年能提供400個就業崗位,工人月工資可達3000元~8000元,讓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 大關縣--改造盤活 通過對原有的產業廠房、內部設施等進行改造升級,使其滿足新的產業發展需求,實現資產項目盤活。如,大關縣木桿鎮向陽村農貿市場建成后一直閑置低效,2023年木桿鎮整合各類資金成立“竹一無二”平臺公司,對農貿市場進行改造提升,從事無硫筍加工。公司通過采取“公司+農戶”發展模式,將全鎮323戶“三類對象”納入結對幫扶對象,戶均入股2000元,實行每年定期分紅,帶動低收入群眾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 魯甸縣--產業發展盤活 圍繞產業發展,大力推進產業開發、現代產業示范園生產基地建設,從基礎設施標準化、生產加工標準化、產品銷售一體化入手,強化“標準化”建設,以黨建引領組織化、就業務工組織化、運營管理組織化,實現項目資產盤活。如,魯甸縣因地制宜大力開展現代蔬菜示范園生產基地建設。2019年以來,建成高標準香蔥基地1萬余畝,其中整合各項扶貧及鄉村振興銜接資金建成文桃香蔥核心示范基地5859畝,租賃給昭通忠齊農匯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組織化、標準化、規;⑹袌龌陌l展方式種植,每年租金1000元/畝,共帶動1260戶群眾通過土地流轉實現年收入585.9萬元。同時,基地每天可吸納務工群眾1200余人,務工群眾月均工資3000元/人以上,實現務工收入4300余萬元,解決了卯家灣搬遷戶和周邊農戶的就業問題,有效保障了農戶穩定增收。 ❙ 貴州省壩黃鎮 抓產業、抓項目、抓招商 壩黃鎮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但由于產業結構較為單一,部分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或處于閑置狀態。為激發閑置資產內生動力,在深入推進鄉村振興進程中,壩黃鎮積極對接協調資源,通過‘龍頭企業+集體經濟+合作社’的方式,圍繞盤活閑置資產,豐富產業結構總體思路,將12個村集體閑置養豬場改建為標準化養牛場。積極爭取東西部協作資金,引進大型養殖企業,擴大規模搭建高標準牛舍。壩黃鎮養牛場按“種養循環、以種帶養、綠色發展”的發展理念,以基礎母牛繁育和肉牛飼養為核心產業,配套種植基地建設,養牛場產生的糞便經過發酵處理,轉化為有機肥料,用于還田還土,提高了土壤肥力,構建了“牛-肥-田-飼”生態農業循環體系,走出了一條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協同提升的創新之路。 ❙ 甘肅省合黎鎮 分類施策、整合資源 合黎鎮堅持資產不流失、不閑置的原則,厘清家底,全面摸清資產底數,依據本地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以強化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為抓手,以資源變產業、資產變資本、低效變高效、無償變有償的盤活思路,全面盤清集體資源、資產底子,指導村集體經濟組織采取發包、租賃、合作、自營等多種方式,盤活閑置存量資產,充分發揮集體資源、資產、資金的最大效益,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造血服務功能。 分類施策,挖掘資產“造血功能”。成立公司,立足農資、農機、農技服務,負責對農戶所需的化肥、農膜、農藥等農資送貨上門、服務到田,切實減少銷售中間環節、降低市場經營成本。著眼“耕、種、防、收”全環節,按照統一管理、統一調度、統一標準、統一價格的原則,因地制宜開展“個性化”“保姆式”農機服務。聘請農業專家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指導農民科學用肥、合理用藥。 整合資源,充分釋放資產效能。持續走好“項目帶動型”路子,把盤活閑置低效資產與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相結合,充分利用鄉村建設示范點農戶閑置屋頂發展光伏產業,建成五三村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示范點320KWp容量的并網型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預計戶均年增收1萬元以上,村集體經濟年增收4萬元以上,收益期為20年,實現村民和集體收入“雙增收”。 ❙ 四川省威遠縣山王鎮 多措并舉盤活閑置資產壯大集體經濟 綜合施策“收”,打通盤活“中梗阻”。聚焦閑置資產和低效用地整治,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采取回收、租賃等差異化措施盤活存量資源。對踏水老鐵廠100余畝閑置用地實施“村級評估收購+鎮級統籌開發”模式,通過協議收購節約用地成本200余萬元,擬規劃建設長葫灌區史料陳列館。采取價值測算、風險評估、座談交流等措施,“零成本”接收劉家洞煤礦170畝工業用地。積極探索“農戶退出+村集體收儲+社會資本合作”閑置土地開發模式,盤活白龍村閑置土地10余處400余畝。 融合發展“用”,激活價值“增長極”。構建“閑置地塊+產業地圖”匹配模式,精準銜接新型建材、農文旅等產業需求,結合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將回收土地納入產業項目儲備庫。探索“生態環保+非遺文化+特色民宿”發展路徑,改造4處閑置校舍為非遺文創示范點位、凍庫、產業園區設施用房。整合閑置土地1100余畝、“癱瘓”村級經濟項目2處,吸引投資1300余萬元,發展中草藥種植800余畝,打造“千天·松宿”“溪谷木舍”等特色民宿4個,實現村集體經濟增長20余萬元,輻射帶動周邊群眾年增收100余萬元,帶動畝均產值提升至傳統用地3倍以上,形成“騰籠換鳥”示范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