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INFORMATION CENTER
|
案例分析 | 浙江國資運營公司:國資運營平臺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探索浙江省國有資本運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資運營公司”)成立于2007年2月,注冊資本100億元,是浙江省目前唯一的省級國資運營平臺。根據省國資委管理規定,公司主業為投資與基金管理、國有股權運作管理、資產運營管理。公司下設10家實際控制子公司,并表物產中大、建設集團和安邦護衛3家省屬一級企業。近年來,公司主要指標增速均高于省屬企業平均水平,凈資產收益率等位居國內同類平臺前列。按直接管理口徑,截至2024年底實現資產總額430.9億元、凈資產236.6億元、年度利潤總額21.1億元,比2017年初分別增長174.6%、97.9%和352.2%。大合并口徑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6843.3億元、利潤總額91.5億元。近年來,公司黨委提出打造浙資運營升級版,創建一流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著重在原有的戰略投資、資本運作和資源配置功能基礎上,強化科創引領和智庫支持功能;重塑業務格局,新組建省產投集團、國資研究院,提級管理省創投集團、富浙基金公司,形成“兩平臺(產投平臺、科創平臺)、兩集群(基金集群、上市公司集群)、一智庫”矩陣。 ❙ 國資運營平臺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 當前,在地緣政治博弈、科技脫鉤、貿易壁壘等因素的疊加影響下,世界局勢愈加復雜,關稅摩擦更是令全球經濟面臨巨大不確定性。與此同時,國內經濟發展也面臨一系列挑戰,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和中小銀行金融機構風險凸顯。在此形勢下,國資運營公司要保持戰略定力,堅定發揮好“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戰略資本”功能作用,做到“三個更加注重”,主動應對經濟周期波動,為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一是更加注重資本布局效率,推進集約化發展,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國有資本、資產是公司核心生產要素,尤其在當下宏觀經濟景氣度不高情況下,如何布局配置直接決定了公司發展的質量效益。集約化發展要求公司強化資本投向與退出的整體統籌謀劃,找準方向、把握重點、選好賽道,進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和投資能力。在具體路徑上,要持續盤活存量資產,加快從非主業和無競爭優勢的賽道退出。要持續優化增量布局,推動國有資本向公司具有資源稟賦優勢的賽道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要利用好浙江民營經濟發展相對活躍的環境,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和有進有退原則,拓寬發展空間,不斷增強公司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上的引領力度,集中國有資本“活水”灌溉新質生產力。 二是更加注重體制機制創新,推進可持續發展,加速形成新型生產關系。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加快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對于公司來講,建立新型生產關系關鍵是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著力打通束縛公司發展的堵點卡點,讓人才、知識、管理、數據等各類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和高效配置,最大限度地激發國有資本、人力資源、政策資源潛力。要通過內部體制機制改革和向上爭取政策支持同步發力,著力優化與當好耐心資本、戰略資本和長期資本相適配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增強對戰新產業、前瞻性產業和科創產業等長周期行業的投資意愿。 三是更加注重質量效益并重,推進內涵式發展,著力提升價值創造能力。國務院國資委在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上強調,要堅持穩當前與利長遠相結合,著力實現以價值創造為中心的內涵式發展。會議研究決定,2025年“一利五率”經營指標體系總體穩定、個別優化,總要求是“一增一穩四提升”,即利潤總額穩定增長,資產負債率保持總體穩定,凈資產收益率、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全員勞動生產率、營業收現率同比提升。其中,“營業收現率”替換了“營業現金比率”,表明國務院國資委更加重視企業收入中的現金收入含量,要求各企業提高現金流管理能力。國資運營公司要圍繞“一增一穩四提升”目標,找差距、補短板、強弱項,加快推進投資結構和財務結構優化,平衡好質量和速度的關系、長期和短期的關系,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益、更具內涵的發展。 ❙ 主要做法和成效 國資運營公司自成立以來,累計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254個、金額187億元,協同培育“鏈主”型細分行業龍頭企業7家、高新技術企業138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8家,26家企業成功上市,已退出項目年化平均收益率87%。總結來看,主要有以下經驗。 一是堅持基金引領,撬動社會資本。國資運營公司自成立以來,累計發起設立主動管理基金30只、實繳146億元,直接帶動社會資本239億元。截至2024年底,公司主動管理基金直投項目合計118個,決策金額127.16億元,投資金額102.82億元,已實現總價值120.94億元,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超90%;公司成功遴選為省集成電路基金管理人,基金備案以來已儲備項目10個,金額38.50億元,占總基金規模77%,已投放金額14.54億元,投資進度達29%。協同發起省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產業基金,目前該基金擬投宜通華盛項目2億元,儲備項目8個,預計投放15億元。上述兩支“4+1”基金規模合計達100億元。 二是聚焦優勢領域,推進鏈式布局。深耕集成電路、高端裝備、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領域,累計投入超150億元,初步形成鏈式投資布局。聚力集成電路領域,增強自主可控。在晶圓制造、封裝測試等產業鏈關鍵位置,先后投資中欣晶圓、華海清科、芯聯集成等企業,覆蓋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薄膜沉積設備、濺射靶材、晶圓制造等項目38個,合計45.48億元。聚力高端裝備領域,賦能工業制造。圍繞精密加工、智能制造、工程專業裝備等環節,投資德瑪克精工、新劍傳動、螢石網絡等40余個項目,合計45.38億元,涵蓋新能源車、工業機器人、工業母機等多個制造產業鏈,匯聚各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隱形冠軍”。聚力新材料領域,夯實產業根基。主要面向新材料制備、生產工藝設備、深加工處理等產業鏈中游環節,緊跟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加速期,投資布局科元精化、潤優新材、眾鑫股份等35家企業,合計20.31億元,加快關鍵戰略材料國產化。聚力生命科學領域,整合發展資源。投資博日科技、翰爾森、貝達藥業等28家國內生物醫藥科創企業,參投省“4+1”醫藥專項基金和達生物醫藥基金、翰爾西醫療、諾泰生物醫藥基金,累計投資金額30億元,覆蓋“研發+臨床+制造+應用”全鏈條。 三是深化開放協同,聯動多方資源。一是引入戰略投資。國資運營公司旗下省產投集團、省創投集團、國資研究院等核心主體相繼引入多家浙江省屬一級企業作為戰略股東,有效促進多元股東資源整合及賦能。二是合力發起設立基金。與省市區(縣)各級國資、高等院校、省內外高新技術龍頭上市企業等多方力量合作推進基金運作,賦能新質生產力布局。例如,與海港集團合作成立規模5億元的浙江省強港基金;聯動寧波、奉化兩級國資及中國信達,以主基金加專項基金形式發起設立總規模50.08億元的新材料與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基金;與西湖大學、國科大杭高院等開展業務合作,形成了富溪國科基金等載體。此外,出資超10億元戰略投資浙江省智能物聯領域龍頭企業中控技術,并圍繞相關產業鏈上下游開展戰略合作;與全球新能源領域龍頭企業陽光電源旗下的新能源開發投資平臺合作,設立總規模10億元的陽光電源新能源產業母基金,有力推動企業擴產增效和相關產業發展。 四是健全支撐體系,賦能投資提質。一是市場化人才團隊組建、激勵與約束。通過市場化方式引入一批復合型專業人才,初步建立起一支專業水平高、敬業精神強、業務資源廣的基金管理團隊,引導研究團隊深耕行業研究,培養對行業與產業的立體視角,發展在垂直領域搭建框架與總結方法論的能力。綜合運用團隊跟投、員工持股、超額利潤分享等市場化激勵方式,覆蓋各領域核心業務人員,真正使投研人員個人利益與投資項目長期業績、公司長期發展相掛鉤,并實現人員能進能退、崗位能上能下、薪酬能增能減。二是集聚化優勢資源投向。要求旗下投資主體明確3大主攻行業和3大培育行業,推動優勢資源向有利于增強盈利保障、發展未來產業、拓展實體產業或基礎類項目等領域集中,嚴控非主業投資。三是機制化投前、投中、投后管理。構建投前三重防控(行研預判、盡調預查、立項預審)、投中四層控制(流程審核、法律審核、專家審核、決策審核)、投后五級管理(定期跟蹤管理、項目退出管理、風險預警處置管理、后評價管理、審計監督管理)的“345”風險管控機制,實現投資項目行業、財務、法律等各層面風險的充分揭示,確保投資項目“投得好、管得住、退得穩”。 ❙ 助推全省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 浙江省國資運營公司將堅決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聚焦浙江所需、未來所向、國資所能,以“資本賦能”為抓手,圍繞“315”科技創新體系、“415X”先進制造業集群等搶占發展先機,有力推動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新質生產力領域集聚,使國資運營平臺成為助推全省創新發展重要力量。 (一) 強化戰略投資功能,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一是持續優化增量布局,實行行業聚焦策略,整合優化公司體系內“3+3”主攻行業和培育行業賽道,推動國有資本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分期發起設立總規模100億元的國有企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基金群,增強公司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上的引領力度。二是著力優化投資結構,持續盤活存量資產,合理安排短中長周期項目,加快從非主業和無競爭優勢的賽道退出。加大科創領軍企業投資、并購力度,聯合省屬企業共同投資高成長性和具有戰略意義的項目。提升國資研究院的智庫決策支撐和專業咨詢研究水平,加強重點產業深度研究,強化對公司科創投資業務發展的支撐作用。三是加強鏈式投資布局,通過戰略直投、基金投資、并購重組等方式,助力打造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培育一批“鏈主”型企業。在新能源、集成電路、醫療健康、新材料、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重點產業領域深度綁定“鏈主”企業,推動產業鏈縱深布局,助力企業做大做強。四是強化專業投資人前瞻挖掘優秀企業和率先領投的能力,實現從跟投式投資向主導式投資的跨越,特別是在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重要行業領域形成種子型項目投資布局,逐步從投項目邁向投企業,增強投資活動的科創屬性。 (二) 做強基金運作業務,打造全生命周期基金集群。一是做全科創基金品種,多點布局豐富基金集群生態,重點推動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專項基金運作,形成以天使、VC、PE、并購重組以及S基金、母基金等為核心的千億級全生命周期基金集群;爭取銀行系、保險系等長期資金參與,發揮資金杠桿撬動、產業引領作用。二是壯大基金管理規模,支持創投集團統籌管理公司科創基金集群,通過優勢資源導入,將創投集團資本金逐步擴大至20億元,力爭創投集團在2025年實現科創投資總額超10億元、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規模超1億元。分期發起設立總規模100億元的科技創新基金群,圍繞浙江省“315X”科技創新體系和省屬企業“5+3+X”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規劃開展科創投資。三是深化開展與龍頭企業的CVC基金合作,拓展產業鏈上下游布局;加強與中央企業、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的合作,進一步提高基金出資和投資效率。 (三) 爭當長期耐心資本,著力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一是主動融入國家和省創新體系,積極參與省級技術創新決策、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圍繞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方向,加大種子期、初創期科創企業投資支持力度,助力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二是著力優化與當好耐心資本、戰略資本和長期資本相適配的內部體制機制,增強對戰新產業、前瞻性產業和科創產業等長周期行業的投資意愿。三是運作好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基金,吸收相關基金試點經驗,探索設立專門的種子輪和天使輪基金,積極調試更適應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特點的差異化配套制度,促進國有資本賦能科創實體,支撐創新型企業孵化培育和新質生產力發展。四是積極爭取并細化落實創業投資、投早投小類基金投資盡職合規責任豁免機制,探索構建與耐心資本相適配的制度化考核方式。 (四) 完善科創服務生態,打造全鏈式創新賦能平臺。一是打造一流綜合科技服務供應商和創新生態運營商,推動“成果轉化交易平臺、科創綜合服務平臺、科創交流組織平臺”三大平臺建設,打造高品質科創服務產品矩陣、全過程一站式服務生態。探索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服務模式,拓展政策引導、成果轉化、技術交易、項目申報、創新孵化、咨詢培訓、人才引薦、金融支持等一體化科創服務;拓展科技大市場運營服務,探索打造覆蓋全省、省市縣聯動、延展省外的科技大市場服務平臺;積極承接重大科技活動,促進科技資源集聚與交易;加強與專業機構合作,開展科技保險、科技金融數據平臺建設等業務,構建多元化科技金融融資服務體系。二是優化科技孵化園區運營管理,積極拓展產業園區、科技園區等業務,通過自營或聯合運營、受托管理等方式,融合科技服務、科技投資、科技金融,探索“園區+基金”“創投+孵化”模式,打造孵化產業園和產學研協調創新示范區,培育孵化更多創新型中小企業。三是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市場需求、集成創新、組織平臺優勢,與其他創新主體合作,建設一批概念驗證和中試平臺,主動開放應用場景,將各類創新主體的研究成果與產業鏈卡點痛點精準對接,使真正符合產業發展趨勢的新技術脫穎而出。四是積極參與數據基礎設施、綠色智算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布局,助力完善科技創新的底座支撐。 (五) 堅持開放協同發展,構建多圈層科創業務生態圈。一是持續加強與經信、科技等主管部門的溝通對接,建立與高校、科研院所、各級開發區、孵化器、大型央企國企的常態化合作機制。二是保持與省內其他優秀早期投資機構交流項目,互投、共投已孵化成功案例,協力推動省內科創板塊跨越式發展。三是積極投身國內大循環戰略節點打造,立足浙江、深耕長三角、走向全國,創新跨區域合作模式,深化與各層級各所有制企業在資本、產業鏈、供應鏈和科技創新等方面的務實合作,共同打造一批央地合作、跨區域合作、省域間合作的項目。四是拓寬國際創新領域合作,與海外重點高校、孵化器、跨國企業、國內企業海外研發機構建立國際創新合作網絡,共享國內外優勢產業先進研究理論,探索海外產業孵化園區建設,引進高能級創新要素以反哺國內技術革新。 (六) 優化經營體制機制,加速形成匹配新質生產力的新型生產關系。一是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打通束縛公司發展的堵點卡點,讓人才、知識、管理、數據等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順暢流動、高效配置。加強投資團隊建設,引進高端人才,體系化人才培養機制。圍繞“四系四化”提升團隊募投管退全流程能力,在特定領域掌握專業話語權,形成具有極強市場競爭力的作戰隊伍。二是持續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加大市場化選人用人、管理人員競爭上崗力度,推動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契約化管理剛性兌現和提質擴面,深化落實管理人員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制度。優化所屬公司“一企一策”經營業績考核,健全戰略功能發揮、價值創造能力提升等考核機制。三是完善市場化激勵機制,優化項目跟投和超額利潤分享方案,探索推行股權激勵、崗位分紅、項目分紅等中長期激勵方式。四是細化完善投資風險容忍度管理機制,擴大天使類早期基金容錯空間,申請上級主管部門政策支持,破解公司參與投早投小關鍵掣肘,激發投資內生動力。 |